九重文学 > 综合其他 > 铮骨大明 > 第八十二章 武断
    “回禀陛下,冯二公子指使曹兴旺盘下的赏月楼,对外却宣称是凉国公府产业,如今正在大兴土木进行装饰修缮,另外,原本属于赏月楼的十几名女子现如今正在编排一出名为《梁祝》的戏曲,据负责侦查赏月楼的锦衣卫小旗回报,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听过的曲子,哀怨婉转,别具一格。”
    朱元璋哼了声道:“有此等才情却不用于正道,不过冯小子谱的《梁祝》确实哀婉,便是朕听了也平添几分愁绪,一个原本寻常的杂剧,被这小子如神来之笔一般点睛之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恐怕要妇孺皆知了。”
    蒋瓛笑了笑,没有接话。
    “天下第一鲜,当真是好大的口气,等他开业,朕倒要尝上一尝,要是对不起这个名头,朕非得亲手砸了这小子的招牌。”
    蒋瓛笑道:“冯二公子在江宁的庄园开设了酿造烧酒的作坊,还有一个什么调味品作坊,除此之外,冯二公子还四处聘请名厨,如今已然从各大酒楼挖了十几位大厨,开出这些大厨在原本酒楼三倍的高价,不过这些大厨需要和酒楼签订契约,契约约定成为天下第一鲜酒楼主厨以后,必须要为酒楼干满十年,若是愿意签十五年协议,工钱四倍,二十年则高达五倍!”
    朱元璋蹙眉道:“大酒楼的主厨每月能拿多少银子?”
    蒋瓛道:“回陛下,这个要看各个酒楼的经营情况和规模大小,一般而言每月也就三五两银子,高的也不会超过十两。”
    “算五两,三倍十五两,五倍二十五两,这小子出手倒是阔绰,一年一个大厨的工钱都得二百两,赶得上七品知县了,这小子哪来的底气他这酒楼就一定能赚的盆满钵满。”
    蒋瓛微笑道:“陛下说的是,不过冯二公子胆大心思,看上去精明的很,想来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下去吧,给朕盯紧了,朕定要看看这小子能玩出什么花来。”
    “喏,臣告退。”
    蒋瓛一走,朱元璋便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他发现自己确实越来越看不透冯毅这小子了。
    让冯毅去兵部和中军都督府任职,固然是有詹徽举荐的因素在内,最主要的还是他自己也想看看冯毅到底是个什么成色。
    兵部乃文官扎堆的地方,朱元璋完全可以想象冯毅一定会遭受排挤,老皇帝还打算看一出将门子弟恶斗文官的好戏。
    谁知道冯毅那兔崽子在兵部受了冷遇之后,便再也没去过一次兵部,浑然忘了他身上还有个职方部主事的差事。
    至于中军都督府那个断事官就是个文职闲差,朱元璋也没指望冯毅能在讼断刑狱上面能有什么杰出表现,按照他的打算就是让冯毅在任上混个一两年资历,然后分去一个卫让其当指挥使,看看这兔崽子在军事方面可还值得培养。
    可谁能想到冯毅没几天就跟中军都督府的上下同僚混的缵熟,三日一小宴,十日一大宴的把都督府上下全都喂了个饱,以至于现在中军都督府官员对其风评极佳,至于正事……那是一件没干。
    朱元璋很武断,若是认为谁该死,那么别管你会牵连多少人出来,全都杀了也就是了,被杀之人当中是不是有冤枉的,无辜的根本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
    同样的道理,若是老皇帝觉得你是可用之才,也不会理会什么论资排辈,比如八年时间就从秀才到位极人臣的詹徽就是典型的例子。
    可如今皇帝终究还是垂垂老矣,老到不得不为接班人未雨绸缪,他觉得解缙是个人才,可人才多有傲骨,所以殿试直接将其落入三甲,为的就是磨平解缙身上的棱角,将来好为新君所用。
    冯毅也是一样,有文才,有风骨,有见识,所以他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将冯毅当成了培养对象,可谁能想到冯毅竟然会如同一只泥鳅般,那么的滑不溜丢。
    太子薨逝,对于老皇帝的打击可谓是空前巨大,现如今老皇帝已然从巨大的悲痛中挣脱出来,却又为谁为储君烦白了头发。
    储君之位绝对不能空悬太久,这已经不是社稷不稳的问题,而是亲情。
    朱元璋不愿意因为储位不定,导致自己的儿孙明争暗斗,最后白白坏了亲情,甚至为以后新君继位埋下不容忽视的隐患。
    分封诸藩,尤其是九大塞王都手握重兵,这是天下初定,北方强敌仍然是中原王朝腹心之患的时期,老皇帝只能选择自己儿子来拱卫大明的江山。
    身为一代雄主,老皇帝岂能不知道分封诸王同样也是巨患!
    他在世,诸子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可他老了,没几年活头了,不管是允熥还是允炆继位为帝,他们拿什么去压制诸边塞王。
    就算新帝念及诸王乃是他的亲叔叔,就算诸王念及大哥的好,不会有不臣之心,可后世呢?
    后世君王和诸王子孙可没什么感情,面对尾大不掉,甚至对皇权构成威胁的诸王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只有削藩!
    地方上的藩王若是畏惧乖乖被削也就罢了,可要是不愿意呢?
    举兵谋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届时天下烽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将这大好河山彻底打到崩塌都不是没有可能。
    不是没有大臣进言言称藩王之患,但是朱元璋相信他的儿子太子朱标能够处理好,就算到了不得不削藩来巩固皇权也一定能让众藩心悦诚服。
    但是同样,朱元璋不相信孙子能做好,因为两个孙子根本没有太子的威望,也没有太子成熟的政治手腕。
    所以这已然是横亘在他眼前最为紧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他可以修改祖训,立其中一子为储君,但是这个念头仅仅只动了一瞬就被彻底抛诸脑后。
    祖训乃是他钦定的祖制,是万世不移之根本大法,岂可轻易废除!
    相比起藩王隐患,朱元璋更不愿意看到后世因为夺嫡造成的兄弟阋墙,子孙相屠!
    更何况立子,就算当前有用,几代之后还是一样,治标不治本呐……

热门新书推荐

  1. [武侠修真]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2. [玄幻魔法]最强升级系统
  3. [网游竞技]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
  4. [都市言情]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5. [玄幻魔法]我用阵法补天地
  6. [历史军事]我的谍战岁月
  7. [武侠修真]过河卒
  8. [历史军事]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9. [武侠修真]彼岸之主
  10. [武侠修真]五仙门
  11. [玄幻魔法]大道之上
  12. [玄幻魔法]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13. [玄幻魔法]太荒吞天诀
  14. [都市言情]1987我的年代
  15. [综合其他]东晋北府一丘八
  16. [历史军事]活埋大清朝
  17. [历史军事]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18. [玄幻魔法]九星霸体诀
  19. [都市言情]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20. [玄幻魔法]这个体质便宜卖
  21. [综合其他]红色莫斯科
  22. [综合其他]他比我懂宝可梦
  23. [科幻灵异]帝国从第四天灾开始
  24. [综合其他]别叫我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