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超越文学范畴
「您的最新小说《天朝》的思想和立场是什么?我在其中并没有读出穿破历史宫闹的力量,反而有一股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腐臭味!」
屏幕上的提问一闪而过,但还是被林朝阳看在了眼里,言辞不可谓不犀利。
工作人员提醒后又觉得有些不妥,说道:「不回答也没关系,我们聊下一个问题。」
「无妨。」林朝阳轻轻摆手,神色淡然。
沉吟片刻后,他的手指敲击键盘,在屏幕上留下一段很长的话:
从作家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创作者都有着他的思想和立场,其能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家在这个社会所受到的认可度。
《天朝》目前只发了两卷,但若论总体思想倾向,那一定是批判性的。
但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也在辩证的看待历史。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封建制度有其糟粕,也有其辉煌如果只是一味的歌颂封建王朝的功德,自然是有失偏颇的,可全面否定封建王朝的一切,就是公平的吗?
在强权和独裁者的统治下,繁衍生息的民众以及诞生于其中的文化和文明是否也要被全面否定呢?对此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天朝》之中有不少对李唐王朝的正面描写,这一点我不否认,但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华彩,绝不仅仅只属于统治者,而应该属于史书上每一笔被忽略和遗忘的升斗小民。
因有汉,故有「汉人」:因有唐,海外称「唐人」。
狭隘的以「封建」二字来取代「文明」,切断与封建王朝的一切联系,是近代中国以来国人民族和文化自信匮乏的一大要因,正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我写唐朝,有一个最要紧的目的就是:
要让那些缺乏民族自尊和自信心的国人看到,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这个星球上最辉煌的文明。
也许现在我们仍受困于泥淖之中,但我们应当有仰望星空、重塑辉煌的勇气。
哪怕有一位读者因为读了《天朝》而产生这样的信心,那便足矣。
数百字的回答在短短两三分钟之内挥就,毫无迟滞,不是林朝阳的才思敏捷,而是网友这一类的看法他早在多日前就已经了解到了。
对于外界的批评声,林朝阳向来是不愿意轻易回应的。
但既然今天有人问到了,他也不介意回答。
他的这番回答并非是为自己开脱,而是直抒胸臆。
眼下《天朝》只发了两卷,开唐以来,虽有政治斗争不断,但整个王朝的气象却是蒸蒸日上。
小说又是从大处着眼,王侯将相的笔墨既多且浓,产生这样的印象也不奇怪。
一些读者和评论家草率的将《天朝》的立意归结为「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在于未能通读全篇,但这显然不是全部。
因为即便是在前两卷的字里行间,林朝阳也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展露的彻底。
这些人在还没有读完小说的时候就旗帜鲜明的反对,显然是将林朝阳当成了个活靶子,借以彰显存在感。
负责记录问答的《文艺报》记者小宋在看完林朝阳的回答之后,眼中闪动着光芒,只觉得胸怀中激荡着一股热血。
「朝阳老师,您这回答写的真好!」
雷抒雁也说道:「朝阳你这番回答,倒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你写的那篇《文学的根》,这样一对比,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一旁的几人之前还没意识到,被雷抒雁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几人连忙颌首。
当年林朝阳在河北涿县开会,以一篇《文学的根》发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强音,直接影响了此后十几年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向。
大家细看林朝阳回答网友的提问,其内核不还是一样的吗?
大多数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理念,但像林朝阳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知行合一的践行理念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样想着,更让几人对林朝阳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和雷抒雁等几人客套了两句,林朝阳又接看回答网友提问。
这天晚上的问答,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半。
林朝阳累计回答了网友245条问题,整理的问答记录赫然有5万8千余字。
当天晚上,网易聊天室在线人数创下历史记录一一2.4万人,打破了此前国内第一大聊天室碧海银沙最高1.3万人的在线人数。
网易此次邀请知名作家做客聊天室的创举,为自身带来了泼天的流量。
当天雷抒雁等几人工作完之后,被林朝阳留宿在西院,清晨离开时几人对林朝阳再三表示了感谢。
林朝阳笑容可,说道:「都是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
他这话让雷抒雁等几人心中感觉无比温暖,钦佩于林朝阳的古道热肠。
只不过,若是几人知道林朝阳与网易的关系,心里这份温暖与钦佩说不得要打几分折扣。
又过了几日,人文社版《天朝》第一卷在让读者们苦等了两三个月后终于上架了全国各大书店的书架。
图书在印刷厂打包发货前,人文社总编辑程早春跟《当代》副主编汪兆骞聊天,还提到了小说的销量,言语间尽是对销量的担忧。
他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天朝》在《收获》首发,尽管只销售100万份,但这依旧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必然要影响小说出版的销量的。
此外,人文社版《天朝》出版的效率确实不算快,《收获》的第一卷专号都已经出版3个月了,书才出版。
最近这段时间市面上的盗版已经越来越多了,程早春在春节后还特地派了社里几个发行部的干部前往各地打击盗版。
两个不利因素叠加,让程早春心里充满了对《天朝》销量的忧虑。
他并非是对《天朝》没信心,实在是人心不足。
正如事后汪兆骞跟祝昌盛吐槽的那样,「程总编就是太贪心,能拿到朝阳的新书出版权对咱们来说已经是幸运了。他也不想想,这么些年咱们才拿到朝阳几部小说?」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文社一直都是国内文学界的头牌出版社,殿堂级别的存在,但那是对普通作家来说。
林朝阳多年以来已经用作品影响力和销量证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文坛第一人,可他的作品出版,大头都被花城出版社占着呢,花城出版社每年靠着这些作品的销售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剩下的少数几部作品,则是在燕京出版社和人文社手里。
想我人文社好岁也是堂堂「国」字头的出版社,竟然连花城出版社、燕京出版社这种地方出版社都竞争不过。
最关键的是林朝阳还是燕京作家,汪兆骞想到这事便恨不得让几任社领导都去罚站。
怎么就不能有人家花城社李士非那种礼下于人,三顾茅庐的精神呢?
要是领导们当年辛苦辛苦,他们现在是不是也能坐享红利了?当然了,这些话他也就是背后说一说。
而事实证明,程早春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也许是受《收获》「饥饿营销」的影响,也许是苦等林朝阳作品几年的关系,《天朝》第一卷上市后的销售可谓气势如虹,看起来没有受到杂志发表和盗版的丝毫影响。
仅上市半个月,销量便达到了50万册,有望在出版首月打破百万册销量。
各地书店补货的订单如同雪片一样飞向人文社,让全社上下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这些年文学式微,各类文学书刊的销量下滑迅速,人文社的日子也不好过。
《天朝》要光是一本书也不值得他们这么激动,问题是《天朝》总6卷,据说已经写的差不多了。
一想到未来人文社还将享受5次这样的热卖场景,大家就很难不激动。
要是出个什么全集、精装版,估计这一套书能直接卖出人文社两年的码洋来。
别的不说,至少人文社发行部的那帮人现在见着林朝阳是比亲人还亲的。
3月末,林朝阳接待了从日本远道而来的藤井省三。
藤并省三一直是林朝阳作品在日本传播的忠实推动者,也是最早翻译和研究林朝阳作品的日本学者。
多年来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此次藤井省三来中国是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的。
两人见面,藤井省三第一时间拉着林朝阳谈到了对《天朝》前两卷的阅读感受。
藤并省三能翻译林朝阳的作品,对于中文自然是精通的,但读起来《天朝》依旧觉得有些困难,甚至是比当初他读《闯关东》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时还要困难。
因为后两者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至少是近现代的,可查阅学习的资料有很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
但《天朝》就不一样了,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唐朝历史、文化、军事、经济、外交的方方面面。
藤并省三要是一般的读者,草草读一遍也不是不行,但他是林朝阳作品的研究者,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必须要对林朝阳作品当中的所有细节都要了解透彻。
不仅要了解文字本身,更要了解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历史意涵。
这一下子难度就大了,看个小说差点把《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史书翻烂,笔记的字数都快比书多了。
藤并省三对《天朝》的喜爱也是不加掩饰的,他对林朝阳说:「林桑,《天朝》这一书当真是写尽了盛唐风流。翻译的事我一定会尽快完成的,这部小说一定会在日本大受欢迎的。」
日本号称小中华,一千年前就搞过全面「唐化」,一直自翊是唐朝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至今仍保留大量唐风元素。
《天朝》小说本身写的是盛唐旧事,在藤井省三看来自然是要受到日本民众,至少是文化界的热烈欢迎的。
面对他的盛赞,林朝阳口中道谢,早在《天朝》发表之初,他就跟河出书房商讨过《天朝》的引进问题。
多年以来,林朝阳作品在日本的主要翻译者都是近藤直子和藤并省三。
这两年,近藤直子身体不太好,所以翻译《天朝》这事就落到了藤并省三身上。
《天朝》篇幅宏大,翻译这样一部小说,对于翻译家而言是个苦差事,可藤井省三却甘之如怡。
「有幸为《天朝》这样伟大的作品引进日本贡献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面对着林朝阳的道谢,藤井省三郑重其事的说。
《天朝》只出了两卷,藤并省三就断言「伟大」,林朝阳以为他这话更多的还是因为「唐朝」滤镜在日本人心中太厚重了。
直到半个多月后,他在《文学研究》上发现了一篇文章,才知道藤井省三面对他时的赞美还是保守了。
《文学研究》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期刊,是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
因为专业性过高,在大众读者当中名声不彰,但在文学界,尤其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声名赫赫。
以前这份期刊上也发过不少学者对于林朝阳作品的研究成果,林朝阳看到的文章是藤井省三在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交流时的访谈记录。
访谈中,藤并省三谈了很多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看法,这也是他的研究领域。
在谈到他近些年有相当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林朝阳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上时,藤并省三是这样说的:
「不是我把精力放在林桑的作品上,而是他的作品一直吸引着我。林桑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当被问到「认为哪位中国作家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藤并省三毫不迟疑的回答:「当然是林桑!」
这句话脱口而出后,他又补充道:「林桑早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只是他过于年轻了,诺贝尔文学奖总是习惯性的忽视年轻人。但我相信,林桑终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藤井省三在《文学研究》发表的言论在大众媒体上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倒是在国内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热烈的讨论。
多年来,林朝阳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坛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作家,许多人都对他的获奖寄予厚望,可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失望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很多人也不禁怀疑起来。
是不是林朝阳的水准距离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有差距,否则怎么这么多年了,年年都只能陪跑呢?
近几年来,这样的论调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这些人这样的想法不能说错,但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文化自信的。
且不论林朝阳的作品质量放在那里,仅是他多年以来在海内外所受到的欢迎和赞誉,
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的水准吗?
藤井省三是日本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在《文学研究》上的言论,不仅表达了对林朝阳的公开力挺,也开诚布公的点明了林朝阳这些年来陪跑林朝阳的根本原因。
使得那些林朝阳的支持者立时士气大振,而那些认为林朝阳不配诺贝尔文学奖的言论,一时之间也销声匿迹,只能等待下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布,林朝阳再次陪跑时再冒头奚落一番。
四月是燕京的春天,可却难得有几天好天气,自九十年代以来,沙尘暴成了每年春季燕京城最令人头疼的客人。
沙尘肆虐,林朝阳也懒得出门,窝在家里一心写书。
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天朝》距离创作完成已经越来越近了。
4月15日,《收获》专号发表了《天朝》第三卷,与此同时,人文社版《天朝》第二卷也上市发售。
杂志与单行本齐发,《天朝》势头火热。
三卷《天朝》,头角已露峥嵘。
林朝阳在创作上的野心已经展露无疑,绝大多数评论家和读者都感受到了这部小说雄壮、瑰丽的史诗气度。
各大文学杂志上针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正变得越来越多,早先一些对于小说立场的质疑声,也随着小说格局的打开而逐渐变得微弱。
与之相对应的,是舆论对《天朝》一边倒的好评之势。
「-古老的王朝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它也许只如流星一闪而过,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来说,却是个根植于血脉之中的基因。
王侯将相的尔虞我诈,名士伟人的日升月落,升斗小民的悲欢离合,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
无数个人的命运如同宗小溪,逐渐汇聚成莽莽大河,奔流于无垠的时间河床之上。
滔滔大河,千古不废。」
以上内容节选自《天朝》发表后的第二周,《文艺报》上发表所发表的评论文章《大河奔流》。
文章发表于《文艺报》当期头版,对《天朝》可谓极尽溢美之词,既肯定了小说艺术上的成就,也高度评价了其思想性和历史格局。
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很快便受到了国内文化界的热议,除了文章本身言之有物,质量出众之外,最重要的是文章的署名是眼下文化部门的一把手。
如这般身居高位的人物,他们所代表的绝不仅是自己,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带来极大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公开发表署名文章是极其少见的情况。
而《大河奔流》一文能够出现在《文艺报》上,显然是有官方意志在其中。
有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已经察觉到了这里面的意味,《天朝》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或者说是历史观应该是在某些地方契合了官方的观念,因而受到了这样的肯定。
紧接看,好似为了印证这些人的想法。
之后一期的《文艺报》又刊登了这位领导在参加文化领域重要会议的讲话内容。
「”..—文化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启迪、
审美等功能,更多的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这些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是琳琅满目的橱窗和鲜艳的服饰。
而是中国人越来越开阔、豁达的思想观念一一中国人不仅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时也热爱全世界和全人类,中国人应该珍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展示自身文化自信———」
看到这篇讲话内容,再结合之前的署名文章,国内文化界的许多人都意识到了,《天朝》的影响力正在超越文学的范畴,在更广的文化和政治领域彰显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