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文学 > 武侠修真 > 朱慈烺崇祯 > 第二百五十二章求一道圣旨
    ‘粮食、粮食,保护好粮食。’这是李待问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
    他或许没有什么大的本事,或许没有什么聪明的方法。李待问能做的,只是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赈灾团的每一个招募来的人员,到地方郡县州府的各层官员。
    人们终于被这个老人的人品彻底给折服,山西河南的百姓,一听李待问的大名,无不竖起大拇指。
    而李待问病故的消息传来,整个山西河南两地,哭声一片。谁都知道,没有这位李大人冒死以谏,从朝廷那边搞来了二百万两的赈灾款,此时的山西河南两地,怕早已哀鸿遍野了。
    李待问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重要的,最重要的,他把山西河南两地的灾民安置下来了。这使得这两地的人口大省,不会出现流民作乱的情况。不然,再来一个李自成或者张献忠之流振臂一呼,大明还真就一江春水了。
    李待问的死,使得朝野震惊。崇祯皇帝为他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追封李待问为太子少傅,谥号文忠。
    自始至终,朱慈烺都没有说一句话。他在愧疚,当初自己如此的捉弄李待问,这个迟暮老人,为大明燃尽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这是个好人,是啊,他是个好人。朱慈烺心里想着,李待问是最值得自己尊敬的一个官员,如果、如果他以后再能遇到这样的官员,一定重用之!一定!
    李待问这样的官员太少了,若是大明朝多几个这样的清官,则是民之幸。
    奇怪的是,李待问死后,山西与河南两地的地方官,吏政为之一清。许多地方父母官,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来。他们想知道,自己做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真如自己所想的,大捞特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是,和李待问一样,受世人尊敬,万世敬仰。
    许多原本的昏官,也开始变得勤政起来。许多贪官,也收敛了许多。而太原府的刁庚之流,更是彻底升华了自己。刁庚家族本就是经商氏族,他更是出资数万两银子,在太原府建立起了一些惠民组织。比如,为穷人治病的安济院,可以免费为看不起病的病人治病,这些,都是受到李待问的影响。
    而崇祯,最终也为赈灾团的那些人正名。将赈灾团的人全部编入朝廷编制内。靳飞英去了祁县任县令去了。而穆高德,则留在了永和县做了一个七品县令。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朱慈烺在北京城,将三大营整顿的像模像样。至少,现在三大营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不夸张的说,如果此时黄台极再打进北京城。朱慈烺会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此时的三大营战斗力,已经今非昔比。
    只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火器依旧稀缺。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受于这个时代的限制,要想造出威力强大的火器,总还是困难重重的。
    但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即便是没有强大的火器。朱慈烺坚信,依然能够抵御住建奴的袭击。
    尤其是北京城的城墙,城墙重新进行了加固。四城高大的城墙上,重新安置了一些新型武器。火炮没有,可以换成抛石车。
    这些抛石车,一样可以发送威力巨大的火药。每面城墙,重新增添了八台抛石车。此外,朱慈烺又去找崇祯,求他另外一件事。
    乾清宫暖阁内,朱慈烺跪在地上看着崇祯皇帝:“父皇,儿臣还想求您办一件事。”
    崇祯最近心情大好,至少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愈发的成器起来。这小子,还真把个三大营整顿的像模像样。而且,京城收取起商税来了,国库的困境多少缓和了一些。
    至少,除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流民继续作乱外,辽东边境似乎也不太平。最近,据辽东洪承畴线报,黄台极最近动作频繁,似要有行动。
    不过,好处也不是没有。三大营整顿的不错,吃空饷的事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此外,山西河南的灾情被控制,这些都是好消息。
    而且,这一切都离不开朱慈烺的协助。没有这小子,这些事还真有些难办。
    “好吧,你还有什么事要朕办,尽管开口便是。”
    “儿臣,想请父皇下一道圣旨。”朱慈烺抬起头。
    “圣旨,下圣旨做什么。”崇祯一愣,突然狐疑的打量起朱慈烺来:“怎么,你不会是想让朕在民间选秀,给你选个太子妃吧。”
    古人成亲都是极早的,十几岁成亲是最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像是那个满清的康熙,十二岁就成亲了。而朱慈烺,今年也是十二岁快十三了。
    虽然朱慈烺年纪太小,可现在若是给他选个太子妃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朱慈烺闻言差点没晕倒,自己才多大,十几岁的孩子,老爹就要给自己成亲,他心里怎么想的。
    “父皇,儿臣不是这个意思。儿臣是想说,请父皇下一道圣旨,禁民间燃放烟花爆竹。”
    崇祯一呆,他以为儿子又要自己实行什么新政,结果就是为了这个?不过,仔细一想倒也情有可原。毕竟,京城防火重要,禁止燃放烟花也情有可原。
    京城非常注重火灾的防范,紫禁城内就曾因燃放烟花而发生过多起火灾。
    永乐十三年正月,成祖皇帝朱棣兴致勃勃地在刚建成的午门城楼上观赏大型烟花盛会,在他眼前的,是一种民间搭建起来的大型靠山灯。因为这山灯很高,离午门又很近,在放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风,导致这火烧到了午门城楼,烧死了很多人。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嘉靖皇帝在寝殿的貂皮帐幕中燃放烟花,开开心心地欣赏取乐,没想到一个不小心,把帐幕引燃了,结果大火一发不可收拾,蔓延到最后,整座永寿宫都被烧毁了。
    这种种教训,足以引起重视了。只是,就为了这点事,朱慈烺专门来求自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你为何要朕下旨百姓禁燃烟花,是为了防火么?”崇祯问。
    谁知,朱慈烺摇了摇头:“不、不是的父皇,儿臣是因为别的事。”

热门新书推荐

  1. [玄幻魔法]这个体质便宜卖
  2. [武侠修真]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3. [都市言情]1979黄金时代
  4. [都市言情]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5. [都市言情]那年花开1981
  6. [都市言情]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7. [玄幻魔法]九龙归一诀
  8. [玄幻魔法]灰烬领主
  9. [历史军事]骗了康熙
  10. [科幻灵异]帝国从第四天灾开始
  11. [武侠修真]武圣!
  12. [武侠修真]志怪书
  13. [玄幻魔法]万神主宰
  14. [玄幻魔法]从斩妖除魔开始长生不死
  15. [科幻灵异]混在末日,独自成仙
  16. [科幻灵异]天倾之后
  17. [综合其他]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18. [都市言情]大国军垦
  19. [历史军事]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20. [综合其他]割鹿记
  21. [武侠修真]仙人消失之后
  22. [玄幻魔法]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23. [玄幻魔法]深空之影
  24. [玄幻魔法]大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