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文学 > 武侠修真 > 大明:我为皇太孙 > 第一百五十六章 理念之争!
    “殿下!杭州府急报!”
    大军出应天后,沿海各省的锦衣卫开始迅速行动,沿途都是来回的锦衣卫缇骑。
    由于倭患暂时平息,巡视东南本不在朱允熥计划的范围之内,然而派往各地的警务人员大规模伤亡,让他不得不出面稳定警心民心及官心。
    无论在何时何地,外来户都会受到本地户的排挤,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勾连,大公无私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这一点朱允熥早有预料。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警务部才刚成立没多久,伤亡就超出了他的想象,这才有了鼎鼎大名的尚方宝剑问世。
    锦衣卫传来的最新消息就是关于方孝孺在杭州府大开杀戒的事情。
    方孝孺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虽然迂腐了一点,但自小坚持的正义让他无法做到和光同尘。
    真这样做了,那他就不是方孝孺了,面对惶惶大义,他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会杀。
    朱允熥之所以晚出京一个多月,目的便是在后面进行善后工作,杀官一时爽,却不能不顾治下的民生。
    苏州府是朱允熥的第一站,不是因为隔得近才来这里,而是这个地方已经被方孝孺整成了一个大烂摊子,地方官的有一半都被杀了。
    这还是茹瑺考虑到地方稳定的因素,不然三分之二的官员都将不复存在。
    只因这里是大明的财税重地,贪腐自然要比别的地方更甚。
    虽然手里拿着尚方宝剑,但方孝孺是真的一个人都不想再杀了,才到两个府他就被杀怕了,隐藏在阳光之下的黑暗让他疲惫至极。
    然而如果他不杀,那就是上愧于君王,下负于民心, 接下了这趟活, 他就只能一直杀下去。
    世家大族早在宋时就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地方上的土豪劣伸, 朝堂上表现的则是层出不穷的党争。
    天下大势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人性却从未改变。
    “难怪方师没有再向孤再呈上文武之争的意见,原来是苏州府刚杀完杭州府又开始杀了啊!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入秋之前能不能赶到山陕之地还是个未知之数。”
    随着方孝孺和茹瑺的几封奏疏呈上,连朱允熥都是备感头痛。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在上奏的文字当中被显现得淋漓尽致。
    他本来还打算去云南看看的,现在杀了这么多人,云南肯定是去不了了。
    目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显,本来只是给死得不明不白的退役军人一个公道,现在拔出萝卜带出泥,有一个算一个的都被牵扯进去了。
    “杨士奇,你说方师如此做,究竟是对!还是错?”
    这次出京朱允熥只带了杨士奇,周志清,王叔英三个文臣,因为这三人都是他有意要重点培养的对象。
    除了周志清官居大理寺卿, 是实职的一把手之外,杨士奇和王叔英都只是六部的主事。
    被点到名的让杨士奇眼神微微一愣,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大脑下意识开始快速转动起来,因为这关系到他今后的仕途。
    首先错肯定是不可能错的,可要直接说对在这种场合又明显不合适,太孙既然问了,那就必须拿出点干货。
    杀一个地方行政主官很容易,可把一大半的官员都给杀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洪武皇帝下圣旨所为。
    民生稳定还要不要?地方稳定还要不要?
    “回殿下,御史大人刚正不阿,为民请命之心天日可表,然!过刚易折,如此杀法怕是于国于民皆无益处!臣以为当轻重并举,同时抓大抑小,而后制定出严厉的惩前毖后之策,毕竟判断官员的好坏不应仅仅只有贪腐,还有天道人心。”
    “殿下,杨主事之言恕臣不敢苟同。”
    杨士奇还待继续开口,就被王叔英站出来打断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叔英与方孝孺是至交好友,两人的治政理念也是大同小异。
    对于杨士奇明里暗里都有的和光同尘之意,看向杨士奇的眼神直接就变了,“杨主事!抓大放小容易,然百姓何辜?难道他们就活该被贪官附在其身,而后。。。。敲骨吸髓吗?”
    “王主事误会了,杨士奇绝无此意,正是因为生民无辜,才更要因势利导,手段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若犯下一件错事就要推倒重来,那天下还有何人愿意为生民出力?杀,是不杀完的。”
    “哼!!那杨主事的意思是。。。救民先救官?先圣之言言犹在耳,想必杨主事没忘吧?我辈读书人就该继承先圣之志,先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方能不负古之圣贤,不负治下之黎庶!既然我等有幸位居庙堂之上!那就当视治下之民为儿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士奇从王叔英的言语及神情中看到了什么叫正义凛然,他知道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读书人,既不会攀附权贵,也不会蝇营狗苟,然而但他却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
    如果天下的官员有一半能像王叔英这样,他举双手双脚赞成这样做,并且一杀到底绝不估息,可问题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有几人当官不是为了权力和财富?
    想到这里,杨士奇抬头往上看了一眼,只见朱允熥单手撑着脑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完全像是一个局外之人。
    他起初确实是想直接说救民先救官的,但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出来。
    坐在上首这位小爷的心思他实在摸不透,从始至终他都摸不透。
    按照他以前的判断,皇太孙应该是倾向于方孝孺现在的做法,然而事到临头却并非如此,他这才有了折中之意。
    说到底决定国家兴衰走向的,不就是坐在面前的这位吗?
    只要帝王能够大权在握,能够豁得出去,那天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所谓的帝王心术只不过是一个概念,对拥有大智慧,大毅力的君王来说它其实可以不存在,因为它无处不在。
    而拥有这种本事的帝王,几千年来也不过五指之数,这才使得继任之君不停地总结着前人留下的经验。
    面前的这位。。。当真能够做走到那一步吗?成为一个真正的千秋帝王?
    “周卿,你是大理寺卿,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朱允熥没有对两人的争论进行定调,而是询问起周志清意见。
    他很清楚自古以来最聪明的人全都在官场,他再聪明,能玩得过一个两个,还能玩得过十个,二十个吗?因此为官清正的他要用,能力强有瑕疵的人他也要用。
    只有把朝堂玩明白了,把该用的人用好了,那下面他鞭长莫及的地方,自然也就被站在朝堂上的人用好了。
    人性的恶念之所以被放大,那是因为上面有人在撑腰,所以才会有恃无恐,而他要实现天下大同,就必须把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现在的他恰恰比所有人能都更做到这一点。
    方孝孺当不了内阁大学士,但却可以成为悬在内阁大学士头上的利剑,哪怕他自己永远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殿下,臣以为此时不应纠结对错之分,而是谁能够为殿下,为天下人办好这件事,从目前来看方御史的行为欠妥,苏州府官员的脑袋是掉了,可事却没办好,沿途的乱象臣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见到大理寺卿都同意杨士奇的观点,王叔英脸上是深深地失望。
    在看他来贪官就是在不停地啃食国家基石,没有任何理由可讲,大乱之后才会有大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
    纵容只会让这些人愈发地有恃无恐,时间一长,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想到这里,王叔英目光灼灼地看着上首的朱允熥。
    他知道只要大明的皇太孙有这份决心和魄力,这些事就不再是事,眼下的乱象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被平息。
    既然人心不稳,那就找能够稳定人心的人来收拾局面。
    大明皇太孙出行乘帝王銮驾,处事行以帝王之实,还有谁能够比眼前这位更有资格稳定人心?

热门新书推荐

  1. [武侠修真]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2. [网游竞技]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
  3. [玄幻魔法]这个体质便宜卖
  4. [玄幻魔法]人族镇守使
  5. [历史军事]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6. [综合其他]他比我懂宝可梦
  7. [武侠修真]五仙门
  8. [都市言情]文豪1978
  9. [历史军事]骗了康熙
  10. [玄幻魔法]诡秘:从阅读者开始
  11. [武侠修真]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12. [武侠修真]叩问仙道
  13. [科幻灵异]诸天从婴开始
  14. [都市言情]1979黄金时代
  15. [玄幻魔法]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16. [综合其他]红色莫斯科
  17. [都市言情]重回1982小渔村
  18. [武侠修真]志怪书
  19. [科幻灵异]帝国从第四天灾开始
  20. [都市言情]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21. [玄幻魔法]超品渔夫
  22. [武侠修真]过河卒
  23. [玄幻魔法]皇修
  24. [都市言情]国潮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