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文学 > 武侠修真 > 大宋嫡子 > 第一百七十九章 辞表
    这一次游湖钓鱼,赵德昭终于使父皇明白了自己在南疆所作所为的良苦用心。
    可也只能是父子之间的理解罢了。
    想要朝臣明了并首肯还是做不到,而且这些属于君王治国的策略,也不是大臣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天以后,下一个朝会日上,户部尚书马植再次表奏,要求给南伐立功的天水郡王叙议军功。
    朝臣之中,武官大多同意这次议功,连兵部尚书黄元义都不反对。
    因为大家都知道,南蛮为恶多年,出于气候,补给等原因,中原政府一直未能妥善解决,这次赵德昭能够平定,属实是大功一件。
    赵匡胤满怀希望,盼着赵德昭这次能够在士林文臣之中过关。
    然而理想始终是丰满的,那些清流们马上再次给了赵家父子一个骨感的结果。
    不过吸取上次的经验,这帮言官到底还是改变了骂街的作风,假模假式的探讨了一番,最后还是给了赵德昭一个“杀戮过盛”的评价,阻止了这次的议功。
    赵德昭已经习惯了,当然心里一直在骂娘。
    赵匡胤也只得作罢,说了一句日后再议,就散朝了。
    赵德昭回到郡王府,屁股还没坐稳,钱牛儿忽然来报,“虞知州前来拜访!”
    虞白到访。
    想起虞白,就想起洞庭湖上惨死箭下的虞秋实。
    赵德昭知道,这父子俩要不是为了护送自己回京,断不致白发人送黑发人。
    心中一直满满的愧疚,连忙起身迎接。
    两人相对落座,赵德昭道,“这两天净忙些我自己的事儿了,等下个朝会日,一定在朝堂上把老先生父子的功绩禀明圣上,就算不能复任礼部尚书,起码也要做回个京官儿。”
    虞白却用力摇了摇头,“殿下有心了!但老臣却不想靠着儿子的牺牲来获得自己的加官晋爵。那样固然对不起秋实,老臣自己也于心不安。”
    赵德昭愣了,虞白这是埋怨自己害了他儿子嘛。
    虞白见他愣神,知道他会错意了,连忙说,“殿下不要多心!老臣年纪大了,性子又爱公正清廉,现在发现处理政事已经力有未逮。勉强做下去,不但自己遭罪,只怕也做不到秉公执法了。”
    “所以老臣想了又想,打算过几天就上表请辞,然后去拿汴河之滨开上一间书院,传承儒家道统,又能为朝堂培养些人才,想来其乐也融融哦!”
    赵德昭这才明白过来,仔细想了想,虞白这个想法还真是不错。
    只不过自己好容易有了一位知根知底,完全忠诚的老臣子,却这么快就远离政坛了,以后不但自己失了一大臂助,大宋也少了一位挚臣。
    他看得出虞白这份决心是非常坚定,劝是劝不回来的,不由惋惜的长叹一声。
    虞白说道,“殿下不必惋惜,其实老臣觉得,我若是在野的话,只怕对殿下未来的发展,助力更大。”
    赵德昭心想,以虞白两朝元老,一代大儒的声望,他办书院,来投学的学子必然是趋之若鹜,不过学业不是一年之功。
    就算那些学子带艺投师,每个三年五载也不可能马上就去考学应试,想要帮到自己,只怕要十年之功。
    不过这话也就是想想,肯定不能说出来。
    虞白又道,“殿下!今日又是朝会日,听说户部尚书马植再次奏请给您就南伐一战议功晋爵,不知结果如何”
    “嘿嘿!”赵德昭尴尬一笑,“这件事情又被否了!父皇虽然内心是允可的,但是那些士大夫们推三阻四,说我杀戮过盛,这次又泡汤了!”
    虞白叹道,“可惜老臣年迈,又被贬职,不能在引领士林舆论了。不过虽然如此,我却有办法能把郡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上嗣王甚至亲王之位。”
    赵德昭闻听眼神一亮,不过随即又暗淡下来。
    虞白纵有此心,奈何他现在一无权二无势,只是个空有声望的迂腐大儒而已。
    之前他说话有用,那是因为他是礼部尚书,士林领袖。
    现在的他官职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说这些只怕是有心无力了。
    不过赵德昭还是微笑致谢,虽然心里并没有当回事,但是礼数半点也不缺。
    “老先生!你说在汴河之滨开书院,这是早想好的嘛”
    “不错!”一说起开书院,虞白昏花的老眼立刻又重放光芒。
    “殿下!我华夏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唐以后,五代十国,连年战乱,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
    “我大宋现在是立国初期,急需人才,老臣讲学授徒,来日开科取士之时,就是我桃李天下之际。”
    赵德昭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虞白又道,“殿下!您经纶满腹,德行与才华兼备,老臣想请殿下为书院题辞,殿下千万不要推却!”
    赵德昭笑道,“老先生谬赞了,您开书院,我虽然才疏学浅,肯定是要凑个热闹的。不过还是等圣上准了您的请辞再说。”
    说到底,赵德昭还是不愿意在朝中失去一大臂助。
    然而几天之后,虞白果然上表辞官,原本赵匡胤也是不允,不过虞白随辞表又进上一篇情意深切的求辞文,详细说明辞官之后的想法去向。
    赵匡胤看了之后,和赵德昭是一样的想法,虞白这一代大儒,若是辞官做了书院洞主,必将带动整个大宋的好学之风,对于大宋之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深远影响,必将大有益处。
    于是赵匡胤准了虞白的辞表,同时破格慰勉,自掏腰包从内库拿出三百金,扶持虞白开书院的行为。
    宋朝市井流通的,基本上都是成串的铜钱,用到银两的地方并不多,后世人动辄说宋人吃饭饮酒拿出大块金银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至于说用到金子的地方,就更少了。
    这次赵匡胤大手笔,出手就是三百斤金子,绝对算是隆恩鼎盛了。
    既支持了书院,又捧了虞白,还给自己落下好名声。

热门新书推荐

  1. [都市言情]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2. [武侠修真]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3. [玄幻魔法]灰烬领主
  4. [都市言情]文豪1978
  5. [玄幻魔法]这个体质便宜卖
  6. [玄幻魔法]吞噬古帝
  7. [玄幻魔法]异度荒尘
  8. [历史军事]晋末长剑
  9. [玄幻魔法]太古神尊
  10. [玄幻魔法]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11. [历史军事]骗了康熙
  12. [武侠修真]仙人消失之后
  13. [玄幻魔法]妖尾:我才不要当会长
  14. [都市言情]讨逆
  15. [综合其他]重生都市仙帝
  16. [玄幻魔法]皇修
  17. [科幻灵异]混在末日,独自成仙
  18. [科幻灵异]诸天从婴开始
  19. [武侠修真]神话之后
  20. [历史军事]活埋大清朝
  21. [玄幻魔法]假太监:我乃大明九千岁
  22. [科幻灵异]天倾之后
  23. [玄幻魔法]武道丹帝
  24. [玄幻魔法]龙渊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