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文学 > 综合其他 > 憨妻当道,太傅大人顶不住 > 第九十九章 和你一条心
    傅时颐正坐在马车上闭目养神,察觉到戚遥上车的动静,他才睁开眼,问了句:“打点好了?”
    戚遥点点头,笑了笑,“我多聪明,这点小事难不倒我。”
    傅时颐瞥了瞥她,让车夫驾车走。
    戚遥上车前看见了,驾车的不是元祺,是个陌生的下人,他这次出来也没有带别的随从。
    马车驶出晟京城,戚遥看向窗外,心里明白,她是顺利出来了,但此番是出来容易回去难。
    没关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比赚银子更重要。
    戚遥想起一件事,忙问:“对了,那个紫烟有交代什么吗?”
    “她说与不说,没什么区别。”傅时颐淡淡答。
    “怎么会,如果真的像你猜的那样,探子只是假军饷一事的幌子,那他们的幕后主使极有可能是一个人,惩治了这个人不就万事大吉?”
    傅时颐一脸平静地看着她,问:“如果哪日我让你替我办一件险事,且见不得光,你若失手被抓,会将我抖出来?”
    “当然不会!”戚遥应得果断干脆。
    “世道险恶,但也不缺如你一样的人。”
    戚遥懂,他的意思是紫烟对自己的主子,就跟她对他一样忠心。
    说起忠心,她从袖子里摸出一样东西递给傅时颐,是她前几日收拾包袱的时候找到的,“这就是我同你说的,那个雇我盗账本的人给的铜符,他说我可以拿着这个去城郊的千霞别苑找他。”
    傅时颐看了一眼,没有接,脸上也不见半点疑惑。
    戚遥的手还停留在半空,不过她看得出来,傅时颐好像知道是谁。
    “收好它,以后兴许还用得着。”他道。
    戚遥云里雾里,沉眼看了看,就是一枚铜牌子而已,“它能顶什么用?”
    傅时颐没有回答,另言:“听说你们戚府要和杜少安联姻?”
    杜少安下聘礼才不到三日,事情已经城里传开了,傅时颐会知道,她不觉得奇怪。
    “聘礼都下了,杜少安出手阔绰,昨天尚书穆大人也差人送了份大礼过来,还帮杜少安说了不少好话,好像也很重视这门亲事。”戚遥托腮叹道,“不过我没瞧见穆尚书的礼,只听府里下人说尚书大人真大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尚书府要娶儿媳妇。”
    “杜少安是他一手提拔的后生,说是他是杜少安的半个老子也不为过。”
    “这桩亲事成了,戚府以后是不是会和刑部一条心?都对信王忠心不二?”
    傅时颐点了下头。
    戚遥觉得事情挺麻烦的,至少她以后得格外小心,不能让戚府的人发现她和傅时颐有来往,藏得深才好办差事。
    她不知道傅时颐会问起这件事,是不是也有什么担心?她笑了笑说:“没关系,我和你一条心。”
    傅时颐瞥她一眼,不言一字。
    赶路无聊,除开车夫,这儿就她和傅时颐两个。
    等到他们里晟京还剩半日路程,戚遥又试着问了一次:“你去佑州做什么?”
    傅时颐丢了个小包袱给她,“一会儿到城里把这些换成铜钱。”
    戚遥打开包袱看了看,里面装的是银子,有好几十两。她看得心里痒痒,即使不是给她的,她也捂得紧,纳闷,“银子不能花吗,为什么都要换成铜钱?”
    不过她刚说完,心里就有了猜测,皱了皱眉头,“难道不止是军饷出了问题,民间也有假钱?”
    “你不去找来瞧瞧怎么知道?”
    马车刚驶入佑州城,戚遥就在城门内下了车,照傅时颐的交代去办。
    这个地方只比晟京差一点,又因为没有天子压着,气氛不如晟京城那样肃穆压抑,比起乌烟瘴气的蜀州好了不知道多少。
    戚遥在几个市集都转了转,从钱庄、酒肆还有一些商铺里换来了铜钱,满满一袋子,好几十吊。
    他们找了个客栈歇脚,戚遥开始关上门数钱。
    从前傅时颐笑话她爱钱如命,也正因为她爱钱如命,从小到大最喜欢摸它们,所以这些铜板从她手里一过,她就知道是真是假。
    不到半日的功夫,戚遥就把这袋铜钱分出了真假两堆。
    佑州真的有假钱,戚遥吃惊,可是假铜钱只占了一成,看起来不算多,而且造这些假钱币的人技艺还算高超,寻常百姓也不容易分辨,所以佑州城还没闹出什么风波。
    这样不起眼的事,傅时颐竟然猜到了。
    戚遥惊诧,看向一旁的他,“你怎么知道佑州会有?难道造假的人不是冲着军饷去的?”
    “不管他们是冲着军饷去,还是冲着别的,靠着幕后主使一个人,实难造出上万个铜钱,何况还得有人押送,他会雇人,雇的是为了挣钱不要脑袋的人。”
    “他们重利如命,甚至为了报酬不要命,就不会满足于上头给的蝇头小利。”傅时颐在桌旁走了两步,抓起一把假钱看了看,又慢慢丢下,接着说,“铜钱再不值钱也是钱,他们日日围着它,难道不会动别的心思?”
    “你的意思是,这些假铜板是造假钱的人偷偷带出来的?”
    “当然。”
    戚遥还有疑惑:“既然你决定查,那这件事在晟京查不是更方便?为什么要来佑州?”
    她昨日还听府里的人说,说新姑爷接手了一个大案子,每日都在城里查案,忙得团团转。还说杜少安要是破了这个案子,上头一定会升杜少安的官。傅时颐这一走,不是把晟京城这个案发地都让给了刑部?
    “因为它们的源头不在晟京,何必在那儿陪刑部的人兜圈子。”
    “不在晟京?”
    她一连问了不少问题,傅时颐索性都告诉了她。
    他说他虽没管密探的时候,但一早就盯准了探子们想要掩饰的地方,抓住了一些苗头。他提早自查出了假军饷,也发现这些假军饷并非来自钱监,甚至不是来自晟京。
    禁军对进出晟京城门的百姓都盘查的很严,对待货物更不敢掉以轻心。
    这些钱币能被神不知鬼不觉的运进城里,一定有端倪。
    放眼能进城的货物,禁军不会细查而且数量巨大的,只有地方上缴的粮食,由户部的人征收之后押入京中储备。
    这是惯例,而且又是户部的人在办,禁军没怎么盘查过。
    戚遥记得,早在当初她配傅时颐查赈灾粮贪腐案的时候,她就听说佑州的河运繁荣,是官粮集散的地方。
    有人心细如尘,脑袋还转得快,可不就一下子盯准了佑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xs.

热门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