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学子苦读书理,无不心向仕途,一朝为臣为朝廷效力,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每到夏季南方多是洪水泛滥,北方却又是年年干旱缺水,洪涝旱灾长久得侵扰让百姓苦不堪言,奈何却依旧没有多大得办法,这治理之策当如何?”
这确实是古今一大难题,每年抗洪救灾之时,花费的财力以及人力都不在少数,朝存昭心中已有沟渠笑了笑,道。
“南方多雨常有洪涝,每起洪水及易瘟疫横出,北方常年干旱,粮食产量稀少,若将南方之水借与北方,此是便迎刃而解。”
众学子听闻,幡然醒悟,心想若实行此法,岂不是各取所需,岂不两全其美。
“想法固然是好,以现在的财力人力,但根本无法实施,你这番理论根本就是纸上谈兵,你如若不是忘了修建运河之朝是如何灭亡的。”
“朝取之于民,民为国之根本,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掩双目,自然能明白功在当代,利于千秋,民拜的是千秋。”
那弟子一震,顿觉心胸豁然开朗,纵观史记,唯此言方能观测,对此人由衷钦佩,再也无轻视之意,弯腰拱手道。
“授先生一言,胜读十年圣书,弟子受教了。”
“我也不过是从书中所感,高抬了。”朝存昭轻笑,让那弟子坐下。
“你们可知为何南方的橘树,到了北方却成了枳树。”
众学子摇头,望着朝存昭以求解惑。
“橘树对于气候和土地的要求较为苛刻,南方温热多雨故而湿润,北方寒冷干燥缺水,因此果实酸涩难食,古有孟母三迁之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谓巨大,你们虚的谨记。”
众学子齐声道:“弟子受教了,自当以身作则。”
【宿主牛批!】系统膜拜不已。
碧空如洗,盆栽盛开正艳,伴随清风拂扫,细心照料的翠竹沙沙作响,和煦的暖阳照耀而下,投下点点光斑。
学子聚在一起,和身边的人议论,打算散学后一起风流。
翠鸟停在梢尖,啄着双翼羽毛,浑厚肃穆的钟声敲响,在书院层层回荡,惊飞枝头鸟儿,昭示着讲学开始。
学子兴致乏乏的回到书堂内,转玩着未沾墨的毛笔。
不一会儿,走来两名夫子,为首的白衣男子矜贵,眉间淡若寒冬薄雾,端的是霞姿月韵。
他径直走向后方不起眼的角落,掀袍落座。
另一名夫子随后,口中念叨新来的夫子有大才,极其难得。
他坐的位置巧妙,挡住了诸多学子打量的目光,学子仅剩一抹白的衣袂,百无聊赖的趴在案上。
这堂课的夫子朝存昭,捧着两本书疾步走来,放在讲坛上,大致扫了一眼堂上的人数,也没细看,直接拿其中一本翻阅的古书翻开,记的正是论语,春秋战国,孔子之说。
“上回谈到克己复礼为仁,我们接着此处讲,把手上的书翻开,二十七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
她吟着古文,字正腔圆,从口内徐徐道出,别有一番感触。一边吟诵,一边走下讲坛。
“斯语矣……”
听着文绉绉的古人云,学子昏昏欲睡,托着腮帮子,不安分的手指在书案上轻轻敲打,若有识趣的,立马听出这是风月勾栏,正是琵琶小调。
挨得近的学子不由勾起一抹轻挑的笑。
有察课的旁听,还敢这么胡来,摆明了是想被罚,正想着,他视线多出了檀木戒尺,敲到他的案上,他立即收回神游天外的心思,乖乖听课,但另一人就没这么好运了。
朝存昭盯上了他。
“观你姿态,因是学懂了,才这般恣意随性。若如此,何不对同桌提点一二,克己复礼为仁,是谓何意?”
学子打了个哈欠,无精打采:“言行合于礼……”